最近,一位60多岁的阿姨在我们这里矫正结束了。还是挺开心的一件事儿。
最初的时候阿姨的状态是这样的。
严重前突,高角,还有坏牙。
定的拔牙位置是,右边:上4下7,左边:上7下4。
Damon高转矩托槽。
因为双侧极其不对称的拔牙,极其,所以最终咬合关系双侧也是不一样的。
所以一开始就要规划好最终的咬合状态,并且保存在电脑里。否则后面一忙起来,每次想如何加力就要想半天,也有可能想错。
治疗的过程中照片和x光特别多,整体治疗方法就是,高转矩托槽,颧牙槽嵴种植钉做AP向的支抗控制。
阿姨已经退休了,所以生活节奏不是特别忙,口腔卫生做的特别好,皮筋也按照要求挂的特别好,而且对良好的治疗结果有着强烈的向往,依从性和意愿都是五颗星。任何治疗都是医患双方的事儿,有幸遇见配合这么好的患者我也是想把可以努力到的都做到极致。整个过程上下牙列在两颗稳定的种植钉的引导下顺利达到目标位。做到极致的咬合关系。
同时,由于高角问题,还是考虑过做更好的垂直向控制,比如下后牙加两个钉,上后牙颚侧加钉压低什么的,但是考虑到年龄因素,牙周本身已经没那么好了,而且坏过俩7,所以还是克制住了植入更多种植钉的念想,除了颧牙槽嵴的钉之外,只在上前牙额外加了一个钉,做上颌的合平面控制。而且,托槽定位这块儿,也没有做太多的更精细的调整,基本没做重新定位,中间弯了一次弓丝。
最终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前牙内收量还是挺大的。而且垂直向没有失控。
有几点体会:
边界。这几年给隐适美讲课,听过最多的问题就是,动画上前牙移动这么多,能实现吗?所以想说的是,我们的牙槽骨的结构,决定了牙齿移动的边界,而我们医生的能力,决定了治疗效果的边界。我们要做的就是,治疗前,通过x光分析确定好客观的牙槽骨边界;治疗中,通过不断的x光及ct监控,防止破坏边界的情况;治疗结束,重叠整理,逐渐明晰自己的主观能动的边界,就是医生自己,到底能达到怎样的边界。
目标。一侧目标完全二类,一侧目标完全三类,对我来说,治疗中每次复诊都要脑补后面要做的事儿,有点难。所以一开始,用keynote在电脑上构建好最终位,每次来对照一下口内情况,就知道上颌如何挂皮筋,下颌如何挂皮筋,省去了很多脑补的事儿,而且我有颧牙槽嵴的钉,稳定的外力来源。keynote是个好工具,不仅酷炫,还很实用。
支抗。我现在临床上基本上只用三种支抗:颌内支抗:就是拔掉中间的磨牙或者前磨牙,前后牙互为反作用力;颌间支抗:如果上下牙整体阻抗中心移动方向相反,而且量也不是很大,可以用颌间牵引,挂各种力量大小的皮筋实现;颌外支抗:种植钉,将牛顿第三定律移动模式,转化为更简单的牛顿第一定律移动模式。
配合。正畸是个整体,医生的技术只是其中的一部分,还需要团队合作和患者的配合。苏东坡有首诗:“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良好的效果,如果没有患者的高度配合,就像琴和指,分别都很厉害,有啥用呢?这个过程中,阿姨每次来都会用小本记录她的感受,和她的一些疑惑,还有建议,同时随着前牙的内收,也越来越自信,对各种皮筋以及刷牙更加配合,即使左下智齿也纳入矫治后,不好清洁不太舒服,也能欣然接受。
最后再次感谢阿姨对我们团队的信任和支持。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