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槽脓肿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头颅定位侧位片上各主要影像的解剖结构精确 [复制链接]

1#

1、垂体窝(pituiaryfossa)

通常又称为蝶鞍,位于头颅正中矢状平面上。

2、蝶骨板

从垂体窝影像往前延伸,即为蝶骨板(platunumofsphenoidbone)。

蝶骨板是前颅底的组织结构,描迹线自然应描于其骨影迹上的表面,即颅底面。

3、筛状板

蝶骨板往前延伸,遇有上下分叉两条影迹,下面一条即为筛状板(cribriformplate),但是其影迹在二维影像上并不显示或很浅淡。

同样被视为颅底的结构,描迹线应描于其骨影迹的上表面,即颅底面。

4、额骨筛状切迹缘

在筛状板上方的分叉影迹为额骨筛状切迹缘,上行与额骨内侧影像相连。

其描迹线同样应顺着额骨筛状切迹缘的走势,而描于其骨影迹线的上表面。

5、前床突

前床突(anteriorclinoidprocess)在二维影像中位于垂体窝口前上部,向后突向垂体窝口。有时呈双重影像,需均分取中。描迹线通常描于其轮廓的表面。

6、额骨眶面

从前床突向前上延伸,可看到有很多致密骨质线影像聚集在一起,其下缘为额骨眶面,即眼眶的顶部。其上部显示的则是大脑隆突或称大脑嵴。额骨眶面的描迹线应描于其朝向眼眶的表面。

7、蝶骨大翼(大脑面)

蝶骨大翼大脑面,有人称其为内穹隆,位于翼上颌裂上方,呈弧形与蝶骨板相交,交点为W点。有时则与额骨筛状切迹缘和筛状板相交,与筛状板相交点称为SE点。

8、后床突

后床突(posteriorclinoidprocess)与垂体窝一样位于头颅正中矢状平面上。其位置正处于垂体窝后上口部,一般朝上或呈上前向突起,形似鞍状。蝶鞍可能由此而得名。描迹线应描于其骨影迹的外表面上。

9、蝶骨斜坡

蝶骨斜坡(clivusofsphenoidbone),从垂体窝后床突往下后方向形成的一斜坡,与枕骨基部影迹线相交于颅底点(Ba.basion)。蝶骨斜坡从后床突下行,其影迹应该位于外耳道影像之前方,而不会在外耳道后方。

斜坡在头骨正中矢状剖面上可清楚看到,而在头影像上有时略显模糊。但根据其解剖走向仔细辨认,还是能捕捉到其影迹的,而颅底点可根据其与枕骨髁突皮质骨影迹的恒定解剖位置关系去辨认定位。蝶骨斜坡的描记线应顺其走势描于其骨影迹线的表面。

10、枕骨基部

枕骨基部(basalpartoftheoccipitalbone)又称为外穹隆。

在二维影像中与蝶骨斜坡相交点----颅底点出发,往上前方向延伸,有时易与定位仪耳杆弧形影迹相混,需注意区别的是,其延伸影迹与下颌髁突颈部相交,其交点为关节点(Ar)。其骨质影迹一路向前上,似乎与蝶骨大翼大脑面(内穹隆)相接,实际上在头颅三维结构中两者并部相接。在干头骨正中矢状剖面上,可清楚看到枕骨基部。描记线应描于其向下的外表面上。

11、枕骨髁突

从x线定位侧位片的二维影像来看,枕骨髁突位于颅底的下方,其皮质骨影迹呈北斗星状,前缘向上与枕骨基部影像相交,略前于颅底点,通常不直接与颅底点相接。

枕骨髁突后切迹的最凹点即为Bolton点,以纪念Bolton家族的贡献。

描迹线应描于枕骨髁突皮质影迹线的外表面上。

枕骨髁突从干头骨颏顶位来看,位于枕骨打孔两侧,其前缘略前于枕骨大孔前缘即颅底点,两者同位于颅底,关系恒定。

12、额骨

额骨在头影测量中主要是指额前部,此部分骨质致密,外表光滑,下行到鼻额缝处有一明显阴影“缺口”,即鼻根点。

描迹线应沿着额部骨影迹外表面从上往下画到“缺口”处。

有些人会一直连续画到下前部的鼻骨,这是不对的。

额骨到此处实际上与鼻骨并部直接连接。

13、上颌骨

上颌骨从侧位影像图来讲主要是指上腭部,

它由以下几部分组成:

其最前端的前鼻棘点,此点的前后向位置比较模糊,不易确定。

从前鼻棘点向后下呈弧状延伸到上牙槽缘,其凹陷部为上牙槽座,最凹点即为上牙槽座点;

上腭影像的最后端为后鼻棘点,此点有时会被未萌出的第三磨牙牙胚影像所遮蔽,但循迹翼上颌裂之上颌骨后缘影迹下行线,即止于后鼻棘点。

从后鼻棘点往前,其下部影像为硬腭部,此部分为生长稳定部分,再往前下即为上牙槽腭侧部分,在二维影像中,通常止于上中切牙釉质牙骨质界或稍上方。

从后鼻棘点往前,其上部为鼻腔底部,再往前有一凹陷为切牙孔。切牙孔往前上一突起为鼻嵴,从鼻嵴往前下行呈弧形为鼻切迹,鼻切迹往前下行与腭中部前后向致密骨影迹或上牙槽座弧形影迹相交点,即为前鼻棘点。

此处有两种描迹方法:一种是描迹切牙孔;另一种是向上隆起描出鼻嵴及鼻切迹。两种方法都可以,但在前鼻棘较模糊,前后向位置不易确定时,作者倾向于第二种描迹法,即借助鼻切迹走向确定前鼻棘点。

上颌骨影像中还包括上中切牙和上第一磨牙影像。应挑选最前突位之上中切牙影像,而不必均分双重影像。其切端与根尖点连线常作为代表牙长轴的两个标志点;上第一磨牙近远中影像常有叠影,需均分取中确定牙冠近远中接触点,以及根分叉点。描迹图中牙齿形态最难画好,需有一定的绘图经验。

上颌骨各部的描迹线均应描于影迹表面,因此此处各部位的标志点均位于组织结构的表面。

14、下颌骨

下颌骨最高处为髁突,其内侧为颞骨的致密骨板,由于影像重叠,加之左右两侧髁突双重影像,所以有时髁突的影像不是很清晰。但一般来说髁突影像略低于眶耳平面。在二维影像中,髁突头略下方前后两侧可见稍凹处,即为髁突颈。

从前方髁突颈往下前的弧形为下颌切迹,从下颌切迹往前上为喙突。下颌切迹和喙突在头影像上并不十分清晰。描迹这两部分需十分熟悉解剖形态,并具有丰富的描迹经验,有时还需要一定的想象力。从喙突往下是下颌升支前缘。

而从后方髁突颈往下为下颌升支后缘。在二维影像中,下颌升支后缘近髁突颈部与枕骨基部上行影迹相交点为关节点。

下颌角为下颌升支后缘与下颌体下缘呈角形的移行部。下颌体下缘前部与下颌联合部相接。由于左右两侧的放大误差不同,在定位侧位影像中,下颌升支后缘、下颌角及下颌下缘后部常呈双重影像,需均分取中。

下颌联合具有致密的骨皮质,影像清晰。下颌联合前部和下部统称为颏部。颏前部往上为一呈弧形凹曲面即为下牙槽座,在二维x线侧位影像中,其最高点止于下中切牙釉质牙骨质界或下方,此处为下牙槽缘点。下牙槽座最凹点为下牙槽座点,在颏部还有颏前点、颏下点、颏顶点以及下颌联合体的中心点D点等标志点。

下中切牙与上中切牙一样,其影像常有叠影而不易辨认,重要的是选择最前突中切牙,并确定其切端和根尖。

下第一磨牙近远中也常有叠影,均分确定好近远中接触点是第一步,再确定根分叉点。

在下颌有时还需要描迹下颌神经管,在侧位影像中呈阴影,从升支内侧中部的下颌神经孔开始往下前方延伸。需要注意的是,此处有一些骨小梁也呈同样的走向,只是骨小梁呈致密骨影迹,而下颌神经管呈阴影。下颌神经管与下颌联合体一起有时会用于重叠比较法中的重叠区。在头影侧位像中,下颌神经管也常呈双重影像,需注意均分取中。

由于下颌各部位的标志点,除下颌联合体中心点D点位于下颌联合体内,其他所有标志点均位于下颌各部位的表面,所以描迹线也应描于其表面。此外,还有下颌神经孔和管,描迹线应描于其管腔的内表面。

15、鼻骨

与鼻额缝一起构成鼻骨,往前下呈一尖矛状三角形,与额骨表面交界处即为鼻根点。鼻骨三边除了鼻额缝,另外两条描迹线均应描在鼻骨皮质骨影迹的表面。从鼻骨尖端往下后呈弧形的描记线则为鼻骨的梨状孔。

鼻额缝是鼻骨与额骨相接之骨缝,从后下往前上呈锯齿状阴影,到额骨表面下部之“缺口”处。此缺口最前端即为鼻根点。也可先循着额骨前部致密骨板影迹下行找到“缺口”,再从此缺口往后下寻找呈锯齿状的鼻额缝阴影。描迹线应描在鼻额缝影迹的中间。

16、眶侧缘和眶下缘

实际上眶侧缘与眶下缘无明确分界,可视为一个完整的眶缘影像。由于两侧眼眶放大率不一致,侧位片上呈两个眶缘影像。而眶侧缘后方即为颞下窝前壁,有时易误把颞下窝前壁视为其中一个眶侧缘,需加以注意。而眶下缘最低点即为眶点。由于有两个眶缘影像,描迹时需注意均分取中。描迹线应描于眶影迹的边缘。

17、颞下窝前壁和颧牙槽嵴

颞下窝前壁与颧牙槽嵴在二维影像中,呈顺畅的上下弧形连接,习惯统称为颧牙槽嵴。其实上部弧线是颞下窝前壁,下部弧线才是颧牙槽嵴。最下部呈圆弧三角形者,即称为Keyridge,位于上颌第一磨牙根部外侧或上方。由于左右两侧放大率不一致,所以通常呈前后两个颞下窝前壁和颧牙槽嵴影像。由于骨质较致密,其影像一般均较清晰,两条骨影迹外表面上均分取中描迹。

也有人把上部弧线误认为是颧骨额突的后缘,这是错误的,是一种想当然的认识。

18、翼上颌裂

又称翼腭窝,由蝶骨翼板和上颌骨后缘构成。两者骨影迹下端相交点即为翼上颌裂点。而上颌骨后缘影迹继续下行,与上腭部后端影像相交,即为后鼻棘点。在定位影像中,翼上颌裂有时呈双影,描迹定点时应均分取中。翼上颌裂作为由蝶骨翼板和上颌骨后缘构成的腔隙,描迹线描于两者骨影迹的内表面上。

19、外耳道

常显双重影像,需均分取中。在辨认描迹时,需与耳塞影像、内耳道影像区分。耳塞影像多位于外耳道前下方,呈致密结构且阻塞线,也有呈机械性圆圈,易区别。外耳道是一通道,影像一般呈阴影。而内耳道位于外耳道上偏后方,其影像也呈阴影,比外耳道小。

描迹线应描于外耳道的内表面上。

在辨认外耳道时还要注意以下两个问题:

一是在外耳道内有左右和上三个阴影区,分别为耳蜗窗、鼓室岬和前庭窗。其阴影要比实际的外耳道要小很多,要避免将某一阴影区误认为整个外耳道。

二是由于x线片上左右外耳道常有双重影像。不要将两侧外耳道的重叠部分误认为整个外耳道。

20、枢椎和寰椎

在二维头影侧位影像中,枢椎位于枕骨髁突的下方。枢椎上部为枢椎齿突。由于枢椎与颅底之间是活动结构关系,加之各人生理曲度不同,所以枢椎与颅底的位置关系多样,并不固定。枢椎齿突前方呈弓形的影迹是寰椎前弓,枢椎齿突后方为寰椎,其后端则为后弓。描迹线应描于其外表面。

21、软组织

头影测量

有想要加入头影测量学习交流群的朋友请加我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